这是位于孝感城区文化东路航天新村内的一处小花园,每天都有周围居民前来拍照打卡,也有人兜兜转转寻觅而来。细心的人惊喜地发现,花丛间,还悬挂着手抄的赞花词。
是谁种了满园蔷薇?
又是谁作的赞花词?
记者寻觅而来
见到了花园的主人——张秀华
80岁的她精神矍铄又热情好客
有人亲切地称她为“蔷薇奶奶”
https://mmbiz.qpic.cn/mmbiz_png/ ... p;from=appmsg");background-position: center center;background-size: contain;padding: 0.5em 2em 1em;background-repeat: no-repeat;z-index: 4;">一株蔷薇苗,渐开花满园
4月24日上午,由摄影爱好者引路,记者看到,这个小花园由三块相邻的空地组成,加起来大约一亩地,每块地周围都扎了一圈花架,蔷薇藤蔓曲曲折折,挨挨挤挤开满了花。粉的白的,灿若云霞,花丛中蜂飞蝶舞,好不热闹。
见记者来访,坐在园边大树下的张秀华老人起身询问,而后欣然进屋拿来钥匙,把花园的栅栏门打开,顿时一个生机盎然的小世界映入眼帘:主角蔷薇花开正盛,娇艳的虞美人迎风摇曳,还有刺梅、蜀葵、大丽花、绣球花、夜来香等十多种花苗恣意生长,有的正含苞待放。
张秀华给蔷薇浇水
上个世纪90年代初,三江航天集团部分厂陆续从宜昌市远安县的深山里搬迁至孝感城区。作为红林厂的双职工,张秀华和丈夫带着孩子们,随着厂子迁来孝感。
2004年春天,张秀华偶然发现家属楼下路边长着一株小苗,一尺来高,三两个枝,看叶子似是月季。初夏来临,小苗鼓起了花苞,而后开出了几朵粉色的花。“原来是蔷薇!”这里建厂前曾有蔷薇生长,可能是被深埋的蔷薇根钻出了芽。“多么顽强的生命力啊!”为避免蔷薇苗在路边被人踩到,向来爱花的张秀华小心翼翼地把小苗移到旁边的空地上,并用篱笆围起来。
https://mmbiz.qpic.cn/mmbiz_png/ ... p;from=appmsg");background-position: center center;background-size: contain;padding: 0.5em 2em 1em;background-repeat: no-repeat;z-index: 4;">花间诗词集,写满平生事
时光荏苒,蔷薇年年开满园。张秀华一家扎根孝感,小家也开枝散叶,过着朝气蓬勃的幸福生活。她的两个儿子都在孝感工作,子孝媳贤,家庭美满。两个孙女十分争气,一个已从华中科技大学毕业参加工作,一个正在北京大学读硕士研究生,祖孙之间感情十分深厚。
令张秀华遗憾的是,2017年,相濡以沫的老伴因病离世,从此天人永隔,唯有无尽思念。两个月后,73岁的她提笔创作,把对老伴的思念寄托在一首首诗词之中。她在五言绝句《秋菊》里写道:“路旁几墩菊,深秋竞相开。遥感气怡人,缘有菊香在。”
在七言绝句《咏春》里写道:“和风细雨悠悠淋,樱杏桃梨花序开。冬柳枯草生新绿,飞燕双双相伴来。”
她以项羽兵败垓下的历史典故为内涵,吟诵园中虞美人:“贞节追王做忠烈,舞剑寒光自刎献英魂”;又以与鸟儿斗智斗勇挽救樱桃的生动趣事为背景,作诗记录:“假童善勇挺身出,虎胆立身凶敌前。飞贼一看吓破胆,惊叫高飞忙逃窜”。“每开一种花,我都要为它们作一首诗词。”张秀华说,自己不通文言文,只能写通俗诗词。而且年老眼花、写字手发抖,写的字时常歪歪扭扭,常感贻笑大方。但写诗作词给她带来了许多快乐,每写一首,她就誊抄几份“发表”在她的花园里,有的挂在花枝上,有的贴在树干上,花与诗相映成趣,构成别样风景。七年来,张秀华记不清自己在废纸张上作了多少诗词,她把部分作品收集起来,简单装订成厚厚的一本。记者数了数,有36首,每首诗词后面还详细地注解着背后的故事和心情。细读诗词集,除了赞花词,还有的或记录当下,或追忆往事。她写母亲对自己的养育之恩,写当年与丈夫相识相恋的过程,写自己在老伴去世后认了一位善良女子作义女,写自己过寿辰儿孙绕膝乐开怀,写一只陪伴自己半个世纪辗转三省四地的腌菜瓷坛,写对祖国河山、乡村振兴发自内心的赞颂……https://mmbiz.qpic.cn/mmbiz_png/ ... p;from=appmsg");background-position: center center;background-size: contain;padding: 0.5em 2em 1em;background-repeat: no-repeat;z-index: 4;">重拾文学梦,莫道桑榆晚
张秀华的老家在山东省青岛市,虽出身农村,但受过初中教育。年轻时,她的心里也有一个文学梦,无奈早早参加工作,婚后料理家务、拉扯孩子,退休后又要带孙女、照顾生病的老伴,只能将这份念想深深埋藏在心底。
尽管属于自己的时间很有限,但张秀华一直坚持读书。偶尔兴起,也会提笔写写诗。尽管已过去了60年,但她仍然清楚地记得当年与丈夫异地相恋时,他们互相写给对方的诗。他们借诗表明心迹,以诗定情、传情,从此携手走过漫长的岁月。张秀华最欣慰的是两个孙女均在学业上取得了骄人的成绩,在孩子们身上,她看到自己年轻时的读书梦得以延续。张秀华写给孙女的诗里满怀对后辈的期望
忙忙碌碌大半辈子,如今,张秀华没有什么负担了。八旬高龄的她身体硬朗,不爱打牌也不爱闲聊,守着一亩花园,以花为媒,写诗寄情,不知不觉间,重拾起了深藏心中的文学梦。她还坚持练字,擅长剪纸,会踩缝纫机做衣服,邻居们无不夸她是个多面手。
因为这个花园,张秀华结识了不少“花友”。附近幼儿园的老师常常带着小朋友们来游园识花,把这里当成第二课堂。每天黄昏时分,张秀华都会雷打不动地坐在花园前,清唱几支红歌,竟发展了一众老中幼不同年纪的“铁杆粉丝”。
来源:孝感日报 文/全媒体记者侯伶俐 图/通讯员杨艳华
本文来自网友发表,不代表本网站观点和立场,如存在侵权问题,请与本网站联系删除!
展开